Circle 互联网集团(股票代码:CRCL)在稳定币市场中被公认为领军企业,这是因为其发行了 USDC,这是已知的最大的由法定货币支持的稳定币之一,因其严格的合规性和透明度标准而备受推崇。Circle 于 2021 年通过合并成为一家上市公司,这使其成为首批在公开交易所上市的主要稳定币发行商之一。
自那时起,Circle 的股票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关注,这反映出人们对稳定币日益增长的采用以及它们在更广泛的金融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持乐观态度。然而,股票表现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投资者应意识到监管审查和来自其他稳定币的竞争是持续存在的挑战。这些因素可能会对 USDC 的市场地位和 Circle 的财务前景产生未来的影响。
Coinbase Global(股票代码:COIN)作为美国最大的加密货币交易所,在稳定币领域的布局同样引人注目。其业务多元,在支付、跨境汇款及资产代币化等领域积极拓展。不过,投资该公司仍需留意多个风险因素:包括监管不确定性、加密市场波动、盈利能力起伏、行业竞争加剧、技术与安全挑战,以及创新业务仍处早期培育阶段,短期回报尚不明确。自稳定币法案通过后,股价一路上涨,截至25年7月15日,股价最高398.5美元,涨幅接近60%。
在港股市场中,稳定币题材的股票也受到了投资者的追捧。例如,号称“港版Coinbase”的新火科技控股(股票代码:01611.HK),香港链改先锋,参与STO、Web3钱包与RWA试点,与港府Web3政策深度协同。需要注意的是,其业务高度集中于加密货币交易和资产管理(占营收约97%),导致公司对加密市场价格波动及全球监管政策的不确定性高度敏感,一旦比特币/以太坊价格下跌或监管收紧,公司盈利可能迅速恶化。6月初股价在1.9港元附近,截至2025年7月15日,期间最高价5.52港元,股价大幅上涨。
RWA(Real-World Assets)指的是那些以实物或传统形式存在的金融资产——比如房地产、债券、发票或商品——它们经过数字化处理后被引入到区块链系统中。
稳定币的交易量上升同时带来了稳定币存量的增加,但由于稳定币不能支付利息,从而满足稳定币持有者获取收益的需要衍生出资产代币化(RWA),通过将现实世界的资产(私募债 权、债券、基金、商品等)代币化,为稳定币持有者提供新的投资品种。为稳定币提供资产代币化业务的收入来源类似于资产管理行业,主要包括管理费、销售费用和托管费用。
随着GENIUS法案推进、稳定币政策明确,以及链上美债等Token化资产的扩张,预计将引导数万亿美元级别的传统金融资产迁移至链上。在这场“资产数字化基础设施升级”中,Robinhood(股票代码:HOOD)作为加密交易平台+传统证券经纪商的结合体,具备天然的桥梁角色。
需要注意的是,公司高度依赖加密货币交易、支付订单流(PFOF)收入及利差收入,面临持续的监管审查、加密市场波动、大型竞争对手压力及平台运营或安全问题,因此其盈利能力和股价受政策、市场与技术风控挑战影响显著。
Bakkt Holdings Inc.(股票代码:BKKT) 成立于2018年,由纽约证券交易所母公司发起,被视为“合规机构DeFi的基础设施搭建者”。需警惕其对少数核心客户的依赖,这使得盈利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截至7月15日,其股价最高21.36美元。
随着稳定币爆火,越来越多公司开始囤积数字货币。实际上,囤币业务早已悄然发展,囤币本质是利用监管套利(美债收益)、市场扩张(跨境支付需求)及杠杆效应(企业资产负债表管理) 实现套利。MicroStrategy Inc.(股票代码:MSTR)是华尔街最早“囤币”的公司之一。它将现金资产转换为比特币(BTC)并长期持有,成为美股第一家大规模囤币的上市公司。但也要注意以下风险,高度依赖比特币价格波动、持续的股东稀释、偏向加密货币的资本结构,以及潜在的法律诉讼,可能导致股价剧烈波动和长期财务压力。截至25年7月15日,股价最高点相比20年低点,涨幅超5000%。
逻辑:企业发行债券或增发股票融资 → 购入比特币/稳定币 → 资产升值推动股价上涨 → 进一步融资形成正循环。
中国香港以稳定币/RWA构建“链上金融中心”,美国通过立法争夺区块链标准话语权,各国政府也开始纷纷投入其中。或许当前仅仅才是稳定币发展的起点。
尽管稳定币正快速发展,已成加密金融关键一环,但仍存在不少不确定性:
监管风险:各国法规尚未统一,美国拟推新规,或对产品设计带来冲击;
技术与合规风险:需保障资产透明、数据可审计,若“脱锚”或挪用资金,恐引发信任危机;
市场风险:相关港美股(如PYPL、COIN、MSTR)易受加密市场与比特币波动影响,短期波动可能较大。
请投资者在参与相关港美股交易时,建议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合理控制仓位,避免盲目追涨,同时关注政策进展。